盒馬集市與百聯RISO的初步印象
時間: 2017-07-18 23:12 點擊: 次
買新鮮,蔬菜配送公司(http://www.maixinxian.com/)
近日,百聯集團推出新零售業態RISO,再度引起業內的熱議。大家也習慣拿它跟盒馬做比較。
不過,兩家距離確實很近。從盒馬集市到百聯RISO步行距離641米,步行時間約10分鐘。
盒馬集市與百聯RISO的初步印象
從店面場景來看,兩者有不少相似之處,如海鮮蔬果主導,包裝化銷售、自助收銀與敞開式人工收銀相結合,使用電子牌卡,購物環境優于傳統超市等等。
百聯RISO的賣場布局比盒馬集市更緊湊,但盒馬集市比百聯RISO更快捷。盒馬集市保證“五公里范圍,半小時送達”,百聯RISO“三公里范圍內下單后一小時到達”。
盒馬集市是從上往下走,店鋪在地下,百聯RISO是從下往上走,店鋪從一樓到二樓。盒馬集市是長條形鋪面結構,如圖1所示,兩頭都可以進出,確實給人一種逛集市的感覺。
▲圖1 盒馬集市店鋪指南
從營運邏輯來看,盒馬強調的是既不同于傳統生鮮超市,也不同于生鮮電商的做法。傳統生鮮超市,是單線運作,“單維營運”,主要是“賣東西”,盒馬集市做到了“多維營運”,不僅“賣東西”,更是吃貨們“吃東西”的場所。盒馬通過“店配”解決了生鮮電商難以解決的時效性與商品鮮度問題。
顛覆與回歸
“盒馬鮮生”這四個字,主要有兩層含義:
一是像河馬那樣張開大嘴吃,所以,盒馬的主力是“吃相關的產品與服務”;
二是顛覆傳統的“生鮮營運”,所以叫做“鮮生”。
盒馬其實就是一個顛覆傳統的“四不像”。
你說他是店商,他其實更像電商;你說他是電商,其實他就是實實在在的店商;你說他是超市,他所做的則是餐飲的活;你說他是餐飲,他還真的不是做餐飲的,而是賣各種各樣你所喜歡的東西的店鋪。就是這樣一個“四不像”,消費者很喜歡。
我的學生說,盒馬集市茶飲、餐飲品牌,都似曾相識,但在一個地方集合,只有在盒馬集市所見。
也許這就是“集市”的魅力所在。
一個零售公司,能自己設計出客人喜歡的獨特產品自然好,這叫“產品設計”,能采購到富有特色的商品也非常重要,但比產品設計(自有品牌)與采購(自主經營)更重要的也許還是“項目設計”,只要項目好,不怕沒有好品牌、好產品加入。
RISO以“百聯·新零售發現店”為背書。有顧客說:“左邊一個廣告粗看還以為是日本的什么店廣告。在沒有進店之前看到電線桿上的這個廣告牌,很奇怪為何寫品鑒意大利”。那是因為:“RISO是意大利語:大米”。
由此引申出:我們愿以“一粒米”的尺度去丈量食物的安全,忠于品味,回歸初心,帶給你美食的本味,生活的趣味與人情味。
還進一步注解說:RISO是你的餐廳,你的購物車,你的元氣空間站,你的愉悅輕時光……仿佛置身哆啦A夢的神奇口袋,你想要的通通給你,這個空間下一秒又會蹦出什么呢?生活需要慢慢品味。
▲圖3 百聯RISO
從RISO的含義注解來看,似乎很美妙,但不見得人人都能理解,其讀音不便于傳播。如果有一個中文名稱,也許會更好。這個名稱,要更接近消費大眾的理解度,百聯RISO更強調的是“回歸”,這樣的描述相對來說比較空洞,缺乏內容的支撐。
商品與價格
盒馬集市地下一個樓面,營業面積11000平方米,引進了“天貓超市”;百聯RISO地上兩個樓層4500平方米,引進了“書店”。兩家店都主打生鮮、海鮮與餐飲。
1、波龍與帝王蟹。在盒馬集市,1.5-2kg的帝王蟹,每500克218元,RISO賣198元。在盒馬集市,400-500克的波龍,按只賣99元,RISO500克賣158元。盒馬的龍蝦品種顯得更多,稱重的帝王蟹個頭更大。
2、費列羅巧克力。RISO內的費列羅巧克力價格明顯偏高了,十六粒裝賣59.2元,每粒3.7元。
3、水果。RISO一樓進口就是各類水果,品項較多,各種顏色的小番茄,就有四五種,價格也不貴。奇異果甚至比水果賣場還便宜,同類黃心奇異果在小的水果店賣12元一只,在水果賣場賣7.2元一只,RISO賣6.5元。
4、菜價與肉價。在盒馬集市,我問了一位老太太,在46.8元450克的盒裝黑毛豬蹄膀邊上猶豫。她說,蔬菜價格與菜場差不多,也新鮮,就是肉比較貴,這黑毛豬,菜場與賣場一個品牌,菜場便宜好多。我說,像您這樣有格調,應該到盒馬賣豬肉,豬肉好壞差異很大,她感覺應該是這樣。
▲圖4 盒馬集市的日日鮮蔬菜
5、配菜與莎拉。在RISO有各種沙拉食材可供選擇,在盒馬有各種配菜可供選擇,還提供肉餡料理,這些快捷的商品深受年輕消費者的青睞。
6、道具與場景。在盒馬集市,不同類別的商品區域或服務區域,都十分注意場景與道具的配合,在RISO也很注意場景與道具。商品與服務的場景化、道具化,這也是零售業的一個基本發展趨勢。
效率
看盒馬鮮生的前后場揀貨帶傳輸系統,金橋店與浦東的盒馬集市有很大不同。在金橋店,這個系統做得很張揚,明顯的具有展示效果。在盒馬集市雖然這個系統依然存在,但已經不放置在顯眼的地方,比金橋店更隱蔽,也許就是為了縮短傳輸路徑,提高前后臺營運效率。
去年以來零售業談論最多的就是“新零售”。其實,新零售既不是馬云首先提出來的,也不是去年才提出來的。
早在2006年我國提出了“新零售”。這一年是我國零售業從快速發展向低速發展的轉折年,零售面臨增長發展瓶頸的時候才提出了“新零售”的概念。
查閱中國知網收錄文章,從2006年到2015年整整十年,有關新零售的文章才19篇,2016年則有96篇,截止2017年6月27日,本年度知網收錄的有關新零售文章已經多達312篇,其中95%以上是記者寫的文章,學術界對新零售不以為然。教授們說,新零售不是一個“科學概念”,每個時期都有新零售,如果現在的零售變化叫新零售,那以后的新變化怎么叫?難道叫“新新零售”嗎?
我覺得,在當前提倡新零售還是很有必要,零售業要通過創新與轉型,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:
一是顧客(或叫用戶)的體驗問題,他們普遍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、尊重,經營者更不知道他們需要什么?怎么才能讓他們舒心、開心?
二是零售的效率有待提高,其實是要提高流通的整體效率。
第一點與消費升級相關,第二點與持續發展相關。我認為,這兩點就是新零售的本質所在。
所以,看新零售,不能光看賣場的表面以及顧客的體驗,更要看背后的營運邏輯與營運效率。這才是本質所在。
餐飲
盒馬集市與百聯RISO都主打餐飲。
在盒馬集市,不僅有小吃、茶飲、西點,還有圓桌的正餐。
在百聯RISO,一樓有餐食臺,餐飲主要在二樓,而且分中餐與西餐不同區域。百聯RISO的餐飲項目沒有盒馬多,在盒馬集市的餐飲區有些市場上見過的品牌,盒馬把他們集合起來,所謂“集市”。盒馬甚至有河豚、烘山芋、煎餅果子、海參、魚膠。大家都有鮮花銷售,但盒馬的場景更好。
總結
1、無論網商做實體店,還是國有大集團緊跟市場變化做業態轉型發展,都是好事情,不存在要不要的問題。
消費者到實體店購物的意愿從2013年到2017年經歷了一個U型曲線,這是消費升級與企業創新與轉型的結果,沒有這些變革與創新,消費者的信心不可能提升。
2、外出就餐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,滿足這種生活方式構成了一個日益龐大的餐飲市場。
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消費數據顯示,2016年全年餐飲收入為35779億元,同比增長10.8%,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.8%。估計這個增長速度還會繼續加快,小餐飲增長快于大餐飲,如果按照11%的增長速度,到2020年全國餐飲規模就將接近5萬億元。
路邊攤、饅頭店、面條店、湯包店、披薩店、鍋貼店、餛飩店、便利店、超市、購物中心、咖啡店、書店、面包店、茶飲店、正餐店、快餐店、漢堡店、豆漿店、煎餅店等等,還有很多,中國人的口味巨復雜,滿足他們的口味,一要多樣化,二要多變化,三要多味化。不是一個海鮮就能使客人滿意的,對喜新厭舊的中國消費者,絕對不能讓他們一輩子都吃一種口味的“通心粉”。
3、貴在后場。
傳統的“人貨場”三要素有必要進一步細分,實體店體驗是一種場景,線上訂貨,送貨到家是一個場景,堂吃加外帶又是另一種場景。線上接單,門店取貨,后場合流,快遞到家,又是一種營運場景。
總的來說,人貨場可以一分為:人貨場倉。如果三分之一的餐飲面積能創造五分之一的銷售,三分之一的后場面積能創造一半的銷售,那么,商品售賣的場所就變得更寬敞舒適而具備了體驗的條件。
4、單線與單維地做零售的路子會越來越窄。
零售在經歷了百貨、連鎖、超市、無店鋪革命以后,當前已經進入移動時代,這是零售業的第五次革命,任何一家單線運作的零售公司,不一定死亡,但不可能做大。
在消費需求升級,消費者已經從過去的“買東西”轉變為“吃東西”的時代,零售也就變成了一種“娛樂業”。
所以,沒有故事,沒有精神,沒有念想,沒有理由,單維銷售商品的零售店,將會被多維運作的零售店壓縮到一個越來越小的空間之中。
買新鮮,蔬菜配送公司(http://www.maixinxian.com/)